看著孩子在團體中總是默默縮在角落,想跟人玩又不敢開口,或是面對親友的熱情問候時,總是躲到你身後?身為家長的你,心中是否充滿了擔憂、不解,甚至有時會感到一絲尷尬與無力?
本文重點摘要
請先深呼吸,告訴自己:這一切都很正常。害羞,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之一,它不等於「內向」,更不代表「有問題」。許多害羞的孩子,內心其實擁有一個非常豐富、溫暖且善於觀察的世界。他們只是需要多一點時間、多一點安全感,才能將內在的光芒展現出來。
這篇文章將會由親子天下社群中心,帶你從源頭理解孩子害羞的可能原因,並提供一套完整、實用且充滿溫度的引導策略。我們將一起探討不同年齡階段的應對方法、具體的教養技巧,並釐清何時才需要尋求專業協助。
讓我們一起,成為孩子最安心的港灣,陪伴他們長出自信的翅膀。
理解,是改變的第一步。許多時候,孩子的行為背後,都有著我們未曾細想的原因。
每個孩子天生就有不同的氣質,就像花園裡的花,有的迎風就開,有的則需要細心呵護、靜待花期。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,有一種孩子被稱為「慢熱型」。這些孩子面對新環境、新朋友時,第一反應不是投入,而是「觀察」。
他們會先在旁邊靜靜地看,評估眼前的狀況是否安全、是否有趣,直到內心的警報解除,他們才會慢慢地、小心翼翼地參與進去。這不是退縮,而是一種謹慎的自我保護機制。
如果你的孩子偏向這種氣質,別擔心,這代表他心思細膩。在教養上,《親子天下》過去的報導就有提出一些具體的策略來增加他的安全感與適應力:
為了提升孩子的安全感,關鍵在於打造一個可預期的世界。盡量維持規律的日常作息,並在面對任何改變前(如要去朋友家),務必「事先告知」,給予孩子充足的心理準備時間。
當要結束一個有趣的活動時,善用「倒數計時法」(例如:我們再5分鐘就要回家囉),能有效緩和孩子的情緒轉換。這些做法能給予孩子重要的掌控感,是穩定情緒與強化適應力的基石。
平時也可以多練習「如果...那該怎麼辦?」的假設性思考,例如「如果明天不能出去玩,我們在家可以做什麼?」,藉此幫助孩子學習應變的能力,理解改變並不可怕。
除了天性,後天的環境也深深地雕塑著孩子的性格。
許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困惑:「寶寶明明幾個月前看到人都還會笑,怎麼現在一看到客人的臉就大哭?是突然變膽小了嗎?」其實,這並不是變膽小,而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成長里程碑,稱之為「陌生人焦慮」,通常發生在孩子八、九個月大時。
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光光老師就說明,出現陌生人焦慮其實代表孩子的視覺與認知發展更成熟了,他開始能清楚分辨「主要照顧者」與「陌生人」的臉孔差異。當無法辨識的臉孔靠近時,他會本能地尋求最信任的保護者,這恰恰證明了孩子與你之間建立了深刻且健康的依附關係。
而「陌生人焦慮」的反應強度也因人而異。這與孩子在六到八個月大時的社交經驗有關。如果當時寶寶有較多機會接觸不同「樣式」的家人親友(例如戴眼鏡的、長頭髮的、有鬍子的),他腦中儲存的「安全臉孔範本」就比較多,日後遇到相似特徵的陌生人時,焦慮感會較低。
反之,若孩子多數時間只與單一照顧者相處,那麼任何與照顧者長相不同的人,都可能引發他強烈的警覺。這也是為什麼在小家庭為主的現代社會,陌生人焦慮的狀況似乎變得更為普遍。
幫助孩子前,我們需要先有正確的理解。這三者很容易被混淆,但本質上完全不同。此處的分類將美國精神醫學學會(APA)與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定義,整理成下表將幫助你清晰辨識之間的差異:
特質 | 害羞 (Shyness) | 內向 (Introversion) | 社交焦慮 (Social Anxiety) |
核心定義 | 對社交評價感到恐懼與不自在,擔心自己出糗或被拒絕。 | 一種精力來源的偏好,習慣透過獨處來為自己充電。 | 對社交場合有強烈、持續且不合理的恐懼,已影響到正常生活。 |
行為表現 | 在社交場合中想參與又害怕,可能會臉紅、心跳加速、避免眼神接觸。 | 不害怕社交,但偏好有深度的少數人互動,享受獨處時光。 | 極力迴避社交場合,若無法避免則會出現顯著的生理症狀(如發抖、冒冷汗、噁心)。 |
應對方向 | 建立安全感、練習社交技巧、累積成功經驗。 | 尊重其天性,提供獨處空間,不必強迫改變。 | 需尋求兒童心智科或心理師的專業評估與治療。 |
區分這三者的最大目的,是為了讓我們能用最適合的方式來支持孩子,這張表格不僅是概念釐清,更是一張行動藍圖:
了解原因後,接下來就是我們家長可以實際操作的部分。請記得,我們的目標不是「改造」孩子,而是「賦能」孩子,也就是讓他有能力去選擇自己想要的互動方式。
永遠不要在孩子或別人面前說:「唉,他就是很害羞啦!」語言有強大的塑造力。當我們貼上標籤,孩子也會這樣認定自己。
試著換句話說,用「同理」取代「定義」。例如,將「你怎麼都不叫人?」換成「我知道突然看到這麼多人,你需要一點時間準備,對嗎?沒關係,我們先在旁邊看看。」
不要一開始就把孩子丟進吵雜的派對或大型活動中,這就像讓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寶寶去跑馬拉松。
你可以先從最安全的環境開始,試著邀請一位孩子熟悉且個性溫和的朋友到家中玩。在家這個主場,孩子最有安全感,成功後,再慢慢挑戰公園裡的小群體。
未知是恐懼最大的來源。在參加活動前,做個「天氣預報員」吧!告訴孩子:「我們等一下要去阿姨家,會看到表哥和表妹,他們可能會玩積木。你上次玩的那個紅色積木,也許可以帶去跟他們分享喔。」
甚至可以在家裡玩「你好,我是…」的角色扮演遊戲,預先演練能大幅降低孩子的焦慮。
鼓勵是溫柔的推一把,強迫則是粗暴的猛踹,其中的差別在於「選擇權」。
試著說:「你要不要試試看跟哥哥一起玩?如果不想也沒關係,可以在旁邊看。」給孩子一個可以撤退的台階,他反而更願意向前邁出一步。
不要只盯著「孩子沒有主動跟五十個人打招呼」的結果,而是要用放大鏡去看那些微小的進步。
例如:「我剛剛看到你有對店員阿姨點點頭,這是一個很友善的表示喔!」、「你今天願意站在溜滑梯旁邊看大家玩,比上次進步很多耶!」具體的稱讚,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「做對了什麼」。
繪本是與孩子討論抽象情感最棒的媒介。透過故事主角的經歷,孩子能安全地體驗社交中的各種情境。
例如《小阿力的大學校》、《阿虎開竅了》等,都是很棒的選擇。共讀後可以問問孩子:「你覺得故事裡的小主角為什麼一開始會害怕呢?」、「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做?」
一個對自己有信心的孩子,比較不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畏懼。發掘孩子的閃光點,無論是畫畫、唱歌、堆積木還是跑步,讓他在某個領域中獲得成就感。
當他內心有著「我很棒」的底氣時,這份自信會自然而然地擴散到他的社交生活中。
孩子是看著我們的背影長大的,我們自己是否從容、友善地與人互動?我們在面對陌生人(如鄰居、店員)時,是微笑點頭,還是面無表情?我們如何處理與朋友間的意見不合?身教,遠比言教更有力量。
有時候孩子不是不想,而是「不知道該說什麼」,直接給他幾句「錦囊妙計」吧!
這些簡單的句子,是開啟友誼大門的萬能鑰匙。
這是最讓家長頭痛的場景之一。首先,請理解「不打招呼」不等於「沒禮貌」,他可能只是還沒準備好。
這時家長可以做個示範和橋樑:「王阿姨好!這是我的孩子小華,他今天比較慢熱,還在暖機中喔!」這樣既幫孩子打了招呼,也幽默地化解了尷尬,更重要的是,你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。
絕大多數的害羞,都能透過家長的耐心引導而改善。但如果出現以下情況,建議可以尋求更專業的協助。
若有上述警訊,請不要猶豫。及早尋求協助,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。
當孩子的害羞演變成情緒低落,甚至厭學時,除了個性問題以外,也可能有這些警訊:
▶ 《情緒障礙是什麼?情緒障礙成因、特徵、評估治療與照護》
如果想用遊戲幫助孩子練習社交,親子天下準備了15款小朋友室內團康遊戲推薦,此外,也準備了給孩子的簡單遊戲包,登入會員即可免費下載。
當我們不再將害羞視為缺點,而是看見孩子謹慎、善於觀察的優點時,我們給予孩子的,就不再是焦慮,而是最強大的支持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,讓我們靜心陪伴,等待他們以最舒服的姿態,溫柔而堅定地綻放。
113年2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多給一點等待,讓孩子「逐漸成為」情緒穩定的小孩
6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家有易崩潰孩子,留意10原則會更好帶
5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0~6個月寶寶,音樂活動怎麼玩?
4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如何戒尿布?原來提前「做功課」就可以順利超多喔~
3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「育」到麻煩不崩潰!十句話讓你與孩子共享溫馨親子情
2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四種教養方式,哪種最成功?
11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寶寶不睡覺、睡不好怎麼辦?
10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養兒育女最困難的地方:父母到底該「做多少」才夠?
9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提升孩子智力發展,閱讀能力是關鍵!
8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每個寶寶都有分離焦慮!
7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「天啊!我的孩子說髒話!」爸媽要怎麼教?
6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孩子不收玩具?不同年齡的收玩具訓練法
5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不要錯過幼兒喜愛做家事的時期,帶著幼兒「一起」做家事吧!
3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別再怪孩子龜毛、難搞 看懂他的高敏感特質
3 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,你可以怎麼做?
2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健康的嬰兒通常餓了就會吃,別費力改變他的飲食模式
1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父母一定要鬆綁的吃飯規定
12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孩子「不願分享」不是自私!羅寶鴻:成人需釐清5觀念
11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降低觸覺敏感,觸覺刷真的有效嗎?
10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3件事刻意訓練,孩子缺乏安全感
09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孩子哭鬧父母就買,玩沒兩下又不要!爸媽該怎麼辦?
08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如何不用大吼大叫,就能叫孩子聽話?
07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掌握小孩「臭奶呆」的黃金治療期,別讓口罩遮住學說話的機會
06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想讓孩子優雅,教他「放低音量講話」
05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「孩子是看著父母背影長大」 醜爸:最真實的父母,就是最好的身教
04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榜樣,一個會管控自己情緒的人,通常也會教養出高EQ的孩子
03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如何搞定「盧不停」的小孩?成為比他內心還篤定的大人
02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孩子的責任感從3歲開始培養,別等到18歲再說
01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寶寶沒有「七坐八爬」是發展有問題嗎?
12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溫和而堅定的正向教養,取代嚴厲和溺愛的教導
11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陪孩子度過人生第一個叛逆期
10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新手爸媽最常犯的3種錯誤抱法|護理師教你安全抱寶寶
9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孩子「歡」的時候,同理但不處理
8月文章分享請點我~ 治療兒童腸胃炎,比止吐止瀉更重要的事